三、什么是民国范儿?
的因素,则是由于主观方面的不重视。 ――在传统上,中国就是一个由文官统治的国度。而所谓的文官,在很多时候就是文化人的另一副面孔。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,那些知名的文人们无论是否出仕,总是与统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 所以,在封建科举T制之下的高等教育,例如“国子监”、“太学”之类,其实就是高级官僚的专门培养机构。而北大的前身“京师大学堂”,同样也是如此。一定要做个类b的话,基本相当于如今的党校。因此自然会更注重于传统文学、政治、法律、财政乃至于传统礼仪道德方面的教育,最多再加一些外语、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之类的“新式”内容进去,就已经算是符合时代cHa0流了。 而当时的学生们之所以要去读大学,大部分人的最终目标也跟过去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类似,就是为了当官――所以自然要学法律和行政,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跟仕途无关的理科。 至于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的大学,最初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亲近西方的中国本土政治JiNg英。在民国年代,每年都有上千名甚至几千名大学生,从英美教会和民间教育机构在中国创办的大学毕业,然后进入政府或工商业领域就业,而他们的政治观点自然普遍倾向于亲美、亲英。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,这些学校的课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学为主――前者用于渗透上层建筑,后者则向底层民众传播影响力――最多再办一些医科课程,以便于懂得医术的传教士扩大在贫民之中的影响力,却并不怎么愿意为中国培养出工业和科技人才,从而为自己本国的企业在中